用实干让尊崇落地 以行动促作用显效
在丙麻乡的退役军人服务站里,军事模型旁常围坐着咨询政策的老兵,抗战历史墙前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听讲解——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到连续多年举办“八一”座谈会、困难军人走访;从政策宣贯到帮扶解困,服务站承载着乡党委、政府“让尊崇落到实处”的承诺。这座集服务、传承、凝聚功能于一体的“阵地”,用实打实的服务、看得见的成效,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的"支点"。
步入服务站内,空间分区清晰、富有深意:入口的墙上展示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展示台陈列着各类军事模型,无声传递着军事文化的庄严肃穆;抗战历史墙上,详细记载了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自卫反击战中丙麻英雄儿女前仆后继支援作战的英勇事迹;光荣榜则展示着近年荣立军功的丙麻子弟兵,彰显“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现代传承。服务站以“全链条服务矩阵”精准对接退役军人需求,让昔日“兵至如归”的承诺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温度。
解困于实处:结对帮扶织密"暖心网"
"以前农忙时看着地里的麦子急得睡不着,现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员小张他们一来,半天就收完了。"丙麻村退役军人杨会才说起结对帮扶,眼里满是感激。老两口年事已高,生产生活日渐吃力,服务站联合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员为他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农忙时带着农具上门收割播种,天冷了帮着检修取暖设备,老伴生病时直接背去乡卫生院,一年下来上门服务12次,把"不方便"变成了"不用愁"。
这样的帮扶,在丙麻乡不是个案。服务站以"摸清需求、精准对接"为原则,组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与全乡困难退役军人结成帮扶对子,用"定期走访+按需响应"的模式解决实际难题。阿贡田村的李光朝老人最有体会:儿子去世后,他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女生活,每天要往返17.4公里接送孩子上学,72岁的年纪走得步履蹒跚。服务站了解情况后,先安排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轮流接送,后来又协调将孩子转至保山润泽学校,彻底卸下了老人的重担。
对上庙村双目失明的段志华来说,帮扶更像"及时雨"。儿子外出务工后,他连买袋盐都成难题。结对的志愿服务队员每周三准时上门,按他列的清单去集镇采购,一年跑了16趟,从没让家里断过生活用品。不仅如此,服务站还为他申请了低保、残疾人补贴,协调技能培训让儿子就近务工,全家月收入从1000余元增至3000余元,最近更落实了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
自2021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服务站已带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为22户困难退役军人家庭走访服务50余次,帮助采购生活物资3户16次,接送就学1户11次,帮助11人就近务工、12人稳定转移就业,协助3人申请创业贷款、2人获得法律援助。"不是等我们张嘴,是他们主动问需;不是走过场,是真能解决事。"老兵们的朴素评价,道出了服务站"解困于实"的成效。
聚力于乡村:老兵担当续写 "新答卷"
李光朝,这位1969年入伍的老兵,退伍后带头种茶树、核桃树,带动乡邻致富;面对改革难题,他不仅自己带头,还挨家挨户讲道理,最终让工作顺利推进。如今听说乡里要利用他当年带领种下的茶树开办茶厂,老人立马表态:"我带头学技术,让茶树再为村里添效益!"
在丙麻乡,像李光朝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服务站通过"老兵茶话会""智囊团议事"等形式,把老兵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动能。丙麻村的张进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他在茶话会上提出的"修复灌溉渠"建议,10天就落地见效——他带着3名老兵勘测定点,服务站协调资金2万元,300米水渠修通时,刚好保障200亩稻田春耕。
近年来,老兵们提出的18条建议中,组建红色巡逻队、农产品代销队"等11条已落地,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由7名老兵组建的"红色巡逻队"调解纠纷6起,让全乡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2%。"退役不是终点,是换个岗位继续奉献。"服务站负责人说,正是这种"聚力于实"的引导,让老兵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传承于少年: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
"李爷爷,当年您真的用手扒过战壕吗?在"老兵课堂"上,丙麻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围着退役军人李爷爷追问。这堂以"战场记忆"为主题的课,是服务站与学校共建的"红色传承计划"内容之一。
依托站内的抗战历史墙和军事模型,服务站邀请3名老兵担任兼职讲解员,定期走进校园或在站内开课。建站以来,已开展"老兵课堂"3场,覆盖全乡3所中小学的400余名学生。学生们不仅能听故事,还能触摸模型、临摹历史图片——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家国情怀"从课本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记忆。服务站还联合学校举办"我心中的英雄"征文比赛,红色基因正通过这些具体载体,在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从解决老兵的急难愁盼,到激活老兵参与乡村建设的能量,再到让国防教育走进青少年生活,丙麻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用一个个具体案例、一组组实在数据,诠释着"尊崇"的内涵:它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老兵拿到的救助金、乡村变好的新面貌、孩子眼中闪亮的光。在这里,每一份作用的发挥,都让"军人受尊崇"的时代命题,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供稿:李青梅 邹熳旭
一审:杨宣娇 杨蕊(实习)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