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芒宽乡:党建引领强根基 共建共治促和谐
2018年以来,根据省、市、区委关于妥善解决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历史问题的决策部署,芒宽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要求,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主动作为、积极稳妥、周密细致的开展高黎贡山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截止2018年底,芒宽乡共建成芒宽、西亚、空广、敢顶四个集中安置点,安置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群众736户3900人。其中芒宽集镇安置点共安置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504户2501人。芒宽乡围绕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要求,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四个坚持”的“党建+社会治理”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
一是党旗飘起来。在安置点成立芒宽社区第五党支部,将25名移民党员一同“搬迁”到安置点,并在安置点建设党员活动室,让党的旗帜飘扬在安置点上,让移民党员和群众感受到,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党的组织,都有党的领导和关怀。二是支部强起来。由社区党总支选派党建业务指导员,指导安置点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强化党组织在安置点各项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安置点党支部打造成为带领移民群众开始新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身份亮出来。全体党员统一规范佩戴党员徽章,亮出党员身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中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从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中选派了23名党员与安置点移民党员结对,挂钩联系安置点23栋楼房入住群众,带头宣传方针政策、化解矛盾纠纷、整治人居环境等工作,为移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担当作为。

坚持多元共治,织密社会管理“安全网”
一是以自治强基础。在安置点设置7个村民小组,通过民主推选,从移民群众中选出7名村民小组长、23名楼栋长、47名单元长,同时成立村民议事小组、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安置点“村规民约”,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安置点党支部为主导、各村民小组为纽带、各楼栋单元为网格、安置点群众为主体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扎实推进移民群众自治。二是以法治筑屏障。将安置点群众作为“七五”普法重点对象,为安置点选派2名法治村长,设置法治文化广场,成立由安置点群众组成的傈僳族双语普法宣传队和法治文艺表演队,定期开展“双语普法大讲堂”“法治宣传进教堂”等法治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禁毒防艾、计生卫生、邻里关系、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等法律法规,让法治观念深植群众心中,为移民群众在新家园安居乐业筑起法律屏障。三是以德治固根本。结合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在安置点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通过在安置点开设道德大讲堂、放映傈僳语教育影片、开设“大喇叭”双语广播等形式,开展扶贫扶志教育,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结合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鼓励移民群众唱跳民族歌舞、穿戴民族服饰,筹建民族文化展室厅,举办傈僳族阔时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移民群众忠传承民族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人居环境示范户”“民族团结示范户”“平安家庭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引导群众除陋俗、树新风,感恩奋进。

坚持综合治理,筑牢治安防控“防火墙”
一是组织保障有态度。以维护和谐稳定为重点,把综治中心、警务室、调解室等综治组织建在安置点,配齐配强综治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组建了1支13人的安置点治保队,购置10辆巡防电动摩托车及巡防装备,做到人员、物资、经费有保障。二是防控措施有力度。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90余万元安装监控探头270个,建成“全乡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命案防控、缉枪治爆、禁毒人民战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专项工作,对安置点及周边突出问题,打早打小、露头就打,不断净化社会环境。三是重点整治有精度。结合人居环境提升、拆临拆违等专项工作,总结分析历年恶性案件发案规律和特点,在全乡范围内关停违规经营的台球室、酒吧、烧烤店等共23家,并倡议在全乡全面停止销售玻璃瓶装啤酒、将“夜市”硬质椅凳更换为塑料椅凳,提倡“夜市”经营至凌晨1点即停止营业,有效地消除了恶性案件发生隐患。四是持续发力有深度。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由移民群众为主体成立少数民族调解队、女子义务调解队2支调解队,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由移民群众组成的安置点治保队坚持每晚8点至凌晨1点开展巡逻,及时发现和消除治安隐患;坚持开展法治宣传,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品8600多份、信息4万多条,持续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共建共享,架起服务民生“连心桥”
一是结对帮扶,全力脱贫攻坚。从区、乡抽调149名党员干部与安置点群众形成结对帮扶对子,抽调23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进驻芒宽社区,从启动移民搬迁项目起,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全程帮助移民群众协调解决问题,全力以赴帮助群众脱贫摘帽。二是服务就业,聚力稳定增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芒宽乡按照“一个机构、一本档案、一次培训、一场招聘、一份合同”的“五个一”模式,帮助1025名移民群众稳定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安置点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三是共建共享,合力服务民生。突出群团社会组织的服务优势,以关爱帮扶为重点,在安置点建成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引导好服务好特定群体,由民政、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项民生服务,持续提高安置点群众生活质量;同时,探索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安置点社会治理,根据安置点移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精准化服务,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编辑:杨雅楠 |编审:莽红升 郭巾菱
责编:杨 伟
电话:0875-2160649
投稿邮箱:lyq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