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隆阳:以奖代补 移民群众过上“牛”日子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鑫盛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从武是板桥镇的养牛大户,最近几天,杨从武正忙着谋划“养牛大计”,扩大牛舍养殖规模。
得益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隆阳区在板桥镇实施肉牛养殖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扶持模式,让村里有肉牛养殖意愿的移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鼓起了“钱袋子”。
板桥镇共有移民673户1813人,其中,董达村共有移民118户377人、左所村165户639人、西河村87户251人,均属北庙水库移民。
“养牛要看每家的实际情况,有养殖意愿的移民户养一头牛可以补助4000元,一户最高可以领取5头牛的补助。”隆阳区搬迁安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户可以选择自养和寄养合作社两种方式。农户寄养能繁母牛期间下的小牛犊销售收入按2比8 分成,二成归农户,八成归合作社;农户寄养育肥牛给合作社,出栏后除去购买成本,按1比9分成,一成归农户,九成归合作社。
“今年分红分得最多的一家养了三头牛,养了两年,分了5000余元。”杨从武介绍,农户把牛寄养到合作社,什么都不用管,平均一个农户一头母牛的收益大约在1400元左右,公牛大约在1000元左右。
在板桥镇董达村,同样是养牛大户的蒋志强2021年一次性购买了22头牛自养。“政府补贴了2万元,到今年我已经卖了20头牛,期间还繁育了小牛犊,等市场好的时候再卖出去。”蒋志强说。
目前,该项目扶持母牛282头,年出栏小牛犊282头,每头4月龄至8月龄出售价可达平均1.2万元,综合产值达338.4万元;育肥牛出栏86头,每头牛平均饲养到700公斤,综合产值达210.7万元(市场价35元/公斤)。扣除肉牛成本和饲养成本,每头牛可实现约5500元收益。
奖补,奖的是资金,补的是养殖信心,推动的是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板桥镇肉牛养殖项目,让移民群众真正尝到了养殖的甜头,过上了“牛”日子。

供稿:隆阳区搬迁安置办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