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普】红火蚁的识别与防控

发布时间:2022-12-06 23:14 浏览次数:2408次

一、红火蚁的识别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难以防治而得名,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

该蚂蚁源自南美洲,现已被列为全球100种危害最严重的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林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2004年9月,中国首次报道红火蚁入侵,2013年在云南楚雄州元谋县首次发现。

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的通知》(云林发【2020】42号),红火蚁目前分布于云南省9个州(市)31个县(区),保山市周边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丽江市,目前均为红火蚁疫区。同时隆阳区周边的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今年也相继暴发红火蚁危害,隆阳区防控形势严峻。


红火蚁,蚁巢表面有多个出入口连通外界,类似蜂窝形态,完整的蚁巢为大小不等的突出土球状。当蚁巢遭受外力破坏后塌陷,红火蚁再次将土筑松软后,也可能呈现为火山口状。


红火蚁一个成熟的蚁巢内部,包括了蚁后、工蚁、兵蚁、幼蚁、繁殖蚁,社会分工明确。直接出巢为害的通常是工蚁及兵蚁。红火蚁体型较小,肉眼很难观测清楚,在太阳的照射下,红火蚁体型显示棕红色或者深褐色。


当红火蚁巢遭受人为或者外力因素破坏时,内部可见大量白色的红火蚁卵幼。红火蚁会叼着白色卵幼仓皇逃窜,并倾巢而出疯狂攻击人、畜等。


所以当在野外发现红火蚁巢时,不要因为好奇,而去踢、捅、捏等方式破坏蚁巢,在开展防治时,也不要破坏蚁巢,防止红火蚁四处外逃。


二、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生活昆虫。入侵我国的红火蚁主要为多蚁后类型,蚁巢都出现在绿化带、草坪、城区荒地、道路边、苗圃、田埂、鱼塘边、村庄、湿地、水库周边等区域。


每个成熟蚁巢有5万至50万只红火蚁。该蚂蚁食性杂,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危害幼苗,造成产量下降、植物长势衰弱。它损坏灌溉系统,侵袭牲畜,造成水利、林业、农业上的损失。也会破坏电力、通讯设施,造成电力、通讯的中断。


红火蚁还攻击海龟、蜥蜴、鸟类等小型动物以及动物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群落造成严重影响。


红火蚁危害以6月—10月最为严重,冬春季中午、夏季早晚,红火蚁活动旺盛。红火蚁的传播主要通过爬行、婚飞进行主动传播,以及苗木运输、草皮移植、货物运输、快递、水流等被动传播,传播途径防不胜防。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蚁巢一旦受到干扰,红火蚁便迅速出巢发出强烈攻击行为。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以腹部末端的蜇针对人体连续蜇刺多次,每次蜇刺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


人体被红火蚁蜇刺后有如火烧般疼痛感,随后会出现灼伤或麻疹类水泡、化脓等症状,少数过敏人群,对毒液中的蛋白质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死亡的危险。

三、红火蚁蜇伤后的处理

1、被蜇伤后第一时间,先用冰块或者凉水对蜇伤部位进行冷敷,再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水等碱性液体清洗伤口。

2、一般可用皮康霜、清凉油、牙膏等含类固醇的药物外敷涂抹伤口,起到镇痛止痒的效果。

3、被蜇伤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做到不抓痒,避免将脓包弄破,造成伤口的二次感染,必要时可采用碘伏、酒精等消毒。

4、如出现全身瘙痒、头晕、发热、心跳加快、脸红肿胀、呼吸困难、胸痛心闷或者其他特殊症状时,有可能是对毒液中蛋白质过敏,必须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

四、红火蚁的防治

红火蚁的防治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开水浇灌巢穴、撒饵料诱杀、化学农药喷洒、农药灌巢等不同方式,区别为:

     1、开水浇灌蚁巢,需要大量开水浇灌,将整个蚁巢灌透直至烫死蚁后。

     2、饵料诱杀需要连续晴天,见效稍慢。

     3、高效氯氰菊酯类属中等毒性、触杀类农药。

     4、毒死蜱类属高毒性、触杀及内吸双重效果农药,严禁在蔬菜及水果上使用。


对红火蚁较大面积发生区域防治时:

1、对红火蚁活动的草地、树木开展全面喷洒农药。

2、对红火蚁巢采用机动式喷雾农药灌巢或者人工浇灌农药灌巢的方式采取防治。与开水浇灌同理,一定要浇灌透彻。

3、对已经灌巢的红火蚁巢采用塑料膜封闭,可防止雨水、露水对药效的影响,同时也可造成局部农药熏蒸的效果,增强防治效果。


防治注意事项:

1、大规模防治前,一定要张贴防治公告,广而告之需要防治的区域、时间、面积、农药的危害性及各项注意事项。

同时防治作业人员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雨衣、雨鞋、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避免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2、大规模防治时,一定要做好警示牌的设立、警戒线的设立,封闭作业区域,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同时对误入或故意进入防治作业区域的人员进行劝离,禁止在防治作业区域围观、停留。

3、大规模防治后,所使用过的农药瓶、带有农药残留的各种护具、用过的地膜等,需有专人统一收集后带离现场销毁,不得随意丢弃在防治作业区域。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