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柿”呈祥 听丰收悦音

发布时间:2022-10-18 15:42 浏览次数:1906次

近十年来,隆阳区蒲缥镇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聚焦特色产业优势,将甜柿作为“一镇一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在富农增收的同时,形成了万亩级规模,亿元级产业。而在此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故事”,成就了很多“精彩”。



仲秋的蒲缥处处橙黄如金,柿田里的甜柿已陆续进入采摘期,收购商们也已陆续进驻田间地头,机耕路上的三轮车柿果满载,顶着阳光显得格外亮眼,柿农们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忙碌期。



蒲缥甜柿自1976年从山东果树研究所引种,经过46年的驯化种植,结合蒲缥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特有的蒲缥甜柿品种,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是蒲缥的主导农特产业之一,在中国园艺学会甜柿分会第四、第五届大会上,蒲缥甜柿连续两届获得十大优质产品荣誉称号,2012年隆阳区成功申报“中国甜柿之乡”,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蒲缥也是滇西片区最早发展甜柿种植的地区,目前在种植规模、管理水平、精品果产量等方面在云南省内都“名列前茅”。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各农业产业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但蒲缥甜柿却在种植面积和创收增收上不断突破,这得益于蒲缥“促集聚、走精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打造核心示范区。蒲缥镇按照“一个标准塘、一担农家肥、一株合格苗、一担定根水、一张塑料膜”的“五个一”要求进行规范化种植引导,组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连片种植,并将杭瑞高速蒲缥坝区段两侧的杨三寨村、双河社区打造成为全镇核心示范区。二是建好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要求,积极引导种植户开展优良母树选择,主要繁育次郎、早秋、太秋3个品种,并以合作社为主体,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个,年育苗达40万株以上,供苗面积可达7000亩,推动了蒲缥甜柿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三是拓展产业化道路。通过坚持走“专业合作社 农户 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在持续巩固壮大西山红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分区域促动成立了新的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借助互联网推广,搭乘电商快车,打通甜柿销售物流渠道,助力甜柿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蒲缥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截至2022年,全镇甜柿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投产2万余亩,占全市甜柿种植面积的30%以上,甜柿产值突破2亿元。蒲缥甜柿“一镇一业”效应初显。


引路人的三十年

提到蒲缥甜柿,绕不开的就是周云。33年前,周云由福建入滇,成了“蒲缥女婿”,20来岁的他做过零工,也外出务工过,几经辗转多年。


“89年刚刚来到蒲缥的时候,整个西山脚自然村只有3间瓦房,整个村子都还是茅草屋,那时候决定要出去闯一闯,看一看。”周云这样说道。


直到2000年,而立之年的周云选择再次回到蒲缥,开始第一次接触甜柿种植,至此,周云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甜柿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研究中来。通过不断钻研种植技术,周云嫁接改良了蒲缥甜柿的品种,便“身先士卒”投入到规范化种植中,也首先看到了发展甜柿产业的可观效益。


一晃9年,在甜柿产业中已小有所成的周云已不满足于自身获得的收益,已担任村民小组长的他开始筹划建立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整村种植甜柿。



“只一个人是搞不成产业的,那时候天天和群众开会,鼓励群众和我一起种,还记得当时承诺群众,就算甜柿成熟了只能卖1元1公斤,那一亩柿田也能抵5亩玉米、3亩水稻。”周云仍清楚地记得13年前发动群众种植甜柿时的满腔热忱。终于,2009年,云南省第一个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隆阳区西山红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蒲缥镇杨三寨村成立了,首批社员61户。


有了合作社的“据点”,周云开始四处奔走,要项目、谈合作,也是从2009年开始,蒲缥甜柿产业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些年来,周云一边忙于教授群众种植技术,一边进一步钻研品种改良和引进,同时,他还带着蒲缥甜柿四处参加比赛,他所选送的甜柿品种前后共获得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的4次表彰。去年,他又远赴郑州参加全国甜柿大会,选送的“次郎”品种再次荣获了第十届全国柿生产和科研进展研讨会“十大优质产品”奖。2013年,周云开始了“产业转型”,将“早秋”和“太秋”两个品种引进蒲缥并率先试种。


经过多年发展,周云所在的杨三寨村甜柿种植面积已从200多亩增加到6000余亩,亩均产值从6000元增加到15000元,合作社社员增长至173户,社员年户均增收超10万元,收入较2003年实现了“五个翻番”。周云也从村民小组长“升任”至村党总支委员、隆阳区第四届政协委员。


近两年,周云已将产业发展重心逐步转到“新品种”中,他先后在板桥镇、潞江镇、杨柳乡布局了共计170余亩的“甜柿农场”,特别是杨柳的种本和母本园,他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用于种本培植和母本培育,主要用于后续发展“早秋”和“太秋”2个品种的甜柿做准备。


“如果‘早秋’和‘太秋’2个品种推广种植成功,加上现在的‘次郎’,我们的蒲缥甜柿就可实现品种间的错峰投产,采摘期可从每年的9月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更进一步占据全国甜柿市场。”周云满怀信心地说道。


此外,已有所成的周云这些年教出了不少“徒弟”,将甜柿产业洒向了全镇24个村(社区),甚至是其他乡镇、县区,夯实了蒲缥甜柿产业的基础。多年来,他还出资为村组架设了26盏路灯、为村级办公场所、卫生室购置设施设备,疫情以来,还每年定期为疫情值守卡点捐赠物资。来到蒲缥33年,若将他比作蒲缥甜柿产业的“引路人”“带头人”,他实至名归。


两任“柿王”的获奖感言

2022年秋分,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蒲缥所举办的第二届甜柿“果王”评选赛。来自蒲缥镇双桥村的赵昆,他选送参赛的甜柿以542.6克的单果重量和完美的果品,第二次问鼎蒲缥甜柿“果王”,成功“连任”。


“我去年参赛的果子以430克获得了‘果王’奖,今年比去年的果子果品更好,单果更重,颜色也更好看。”连续两年连任“果王”奖的赵昆开心地说道。


今年已65岁的赵昆是一名退伍军人,种植甜柿已将近20年。1979年退伍后,他打过工、承包过鱼塘,在洞悉到甜柿的可观收益后,他向村集体承包了50亩荒山发展甜柿产业,逐年改善生产设施,并着力于加强良种良法的配套措施推广,做到规范化栽培。2021年,他的50亩甜柿实现了亩均产量3吨,按照平均每公斤9元的交售价,他的50亩甜柿产值达到了135万元。


同样,赵昆也于2015年牵头成立了“脆中红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达108户,合作社覆盖了蒲缥镇双桥村和马街社区的甜柿种植户。



在赵昆的带动下,合作社一方面做好良种培育推广、栽种方法、水土肥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与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甜柿优质大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结合甜柿产业的发展,每年举办集良种和集技术于一体的甜柿样板;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带动种植户转变经营理念,以“统一引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管理方式,实行甜柿标准化生产,采用“合作社 农户 基地 市场”联合运行模式,在甜柿专业化营销中,实施订单农业,采取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仅双桥村的甜柿种植面积就从200余亩增长到2500多亩,双桥村也逐步成长为蒲缥的“甜柿大村”。


问到获奖感言,赵昆是这样说的:“种好精品果能带来更高的亩产值,相较次品果平均1元每公斤的交售价,精品果贵出8至9倍。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带动,让柿农能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共同做强蒲缥甜柿品牌。”据悉,今年丰收节当天,为博得好彩头,赵昆的“果王”以8600元的高价被当地收购商所拍得。


还值得一提的是:赵昆所在的双桥村曾属建档立卡贫困村,在赵昆及合作社的带动下,脱贫攻坚期间,仅双桥村就有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了甜柿种植,据统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近7000元,在促农增收的同时,也真正让蒲缥甜柿成了“扶贫产业”。


机缘巧合下的“徽商入蒲”

2000年,一直在大理宾川经销葡萄的王强,在机缘巧合下,于昆明蔬果交易市场看到并尝到了产自蒲缥的甜柿,叹于蒲缥甜柿的脆爽和香甜却鲜有知名度,来自安徽亳州的他当下便决定了“入蒲”经销甜柿。


王强入蒲后的第一个收购据点仍选在了杨三寨村西山脚自然村,每年甜柿交售季,不论他身处何地,均会准时回到蒲缥进行甜柿收购。多年来,他将蒲缥甜柿集中销往了海南、福建、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省、市,也销往了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逐步提升了蒲缥甜柿的知名度,也打开了甜柿对外销售的路子和市场。据悉,2021年,他的保山市隆阳区清牌种植专业合作社就累计实现甜柿外销3500吨以上,预计2022年可实现甜柿外销5000吨以上。


2018年,为做大做强甜柿收购及外销,王强将收购点搬到了王头寨社区,向王头寨及村民租用了共4亩土地建设收购大棚,并每年支付给社区1.5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得益于徽商固有的“讲道义、重诚信”和“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和良好信誉,每年交售季,除蒲缥本地外,隆阳域内的西邑、板桥、辛街,甚至邻县施甸的果农,都会将柿子拉运至王强的收购点进行交售。


“近年来,我们合作社的收购点的走货量能占到整个保山市的六分之一,且我们收购的果品都较好,今年我们预计可实现收购出货5000吨以上,其中蒲缥本地柿子就能出货2500吨左右。”提到甜柿精品果的交售标准,王强还给出了4项指标:一是果子的甜度能达到16Bx;二是单果重量150克以上;三是无病虫害果皮光滑;四是颜色橙黄有光泽。提高精品果的占比能不断提高群众收入,也能提升甜柿行业的整体水平。


在他的收购点我们看到,有近40个工人正在开展收储、选果、打包、转运等作业。据他介绍,工人都是在附近村组招收,每年交售季,累计要用工5000余人次,仅劳务费就要支出100余万元。


“蒲缥甜柿在全国都很具有竞争优势,它的果品、脆度和甜度都是‘佼佼者’,关键在于要引领好我们的柿农保障质量,在做好田间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让柿子达到精品果标准后再进行采摘交售,共同捍卫蒲缥甜柿的品牌。”王强这样说道。


在交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王强在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群众劳务收入的同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他个人出资资助了蒲缥镇的部分困难学生,2021年还捐资1万元用于村内主干道的修缮。


产业富民的蒲缥实践

通过产业“领头人”效用,蒲缥镇以杨三寨村为产业发展轴心,辐射带动了全镇其他23个村(社区),甜柿产业逐步实现了全覆盖,全镇规模大小不一的甜柿种植户已达3660户。


特别自2019年开始,蒲缥镇积极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在杨三寨村打造2000亩规模连片种植区,开辟了机耕路,架设了供水管道,目的就是要打造出蒲缥甜柿产业的“样板田”,预计2年后可实现投产。


根据当下的市场行情,按照精品果每公斤8至9元的均价,少数管理极好的柿田,亩产可达4吨,精品果占比超80%,亩均效益可达3.3万元;多数管理较好的柿田,亩产可达3吨,亩均效益可达1.5至2万元;即使进行粗放式管理,销售次品果,按1.2元每公斤的交售价格,亩均效益也可达5000元至7000元;全镇每年还外销种苗20余万株,实现收益100余万元,由此可见甜柿产业对促农增收的作用。另外,近两年来,全镇还每年向友邻乡镇或县区输入甜柿种植技术工2300余人次,指导在甜柿种植中的修枝打杈、嫁接改良等工作,以此增加劳务收入。


在脱贫攻坚期间,蒲缥镇定向引导贫困户种植甜柿,据统计,全镇6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有322户种植甜柿,占比近50%,总种植面积超2200亩,实现户均增收约7000元。如今,与1989年周云刚到蒲缥西山脚自然村时的“仅有3间瓦房”相比已是“天翻地覆”,白墙灰瓦的水泥房已处处可见,蒲缥甜柿也已遍布山林田野。



为进一步拓展蒲缥甜柿产业链条,蒲缥镇还积极探索甜柿精深加工的新路子,投资1370万元建成集果蔬分选、包装、冷冻仓储为一体的扶贫车间;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果蔬交易市场就业扶贫车间,并引进加工甜柿、苹果等果蔬冻干脆片深加工生产线1条,解决次品果销售问题,目前生产线仍在调试备产中。


蒲缥甜柿的产业富民实践是真正走出了路子的,伴随的也是群众对“奔小康”的热情,带来的是甜柿产业发展的“蝶变”,也是农业产业繁荣的“蒲缥力量”。


新一代的产业接续

2015年,年仅20岁的胡小龙从父亲胡德荣的手中正式接过了发展甜柿产业的“大旗”。从2亩甜柿开始了两代人的产业接续。

胡小龙陆续向村集体租用了共计55亩的土地,前后共投入了近100万元用于柿园的水、电、路改造,7年间,他精细于每一步的柿园管理,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事,在2021年迎来了第一次丰产。当年,他的柿园共投产40余亩,总产量达到了80多吨,收益达到了65万元。今年,他的55亩柿子将全部投产,产量将达到120吨,近期已有收购商与其接洽,出价70万元整体打包收购柿园的全部柿子,但胡小龙未同意,据他估算,今年的收益最少也可达到95万元。


“比起父亲,我对甜柿产业的热情更多,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有更多的想法。”谈到产业发展的前景,27岁的胡小龙眼里有光。



在他的规划里,产业的接续不只是种好现有的55亩甜柿,还有年轻一代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重新定义。


“我也一直在学习电商,今年收购结束后,我就将与伙伴一起探索农产品电商销售,区别于传统电商‘走量’的形式,通过适度提高销售价格,走精品化路线;我也想通过我们年轻一辈的努力,改善保山缺乏电商人才的境况。”胡小龙这样告诉我们。

新一代的产业接续的确需要更多的“闯劲”,蒲缥甜柿的产业繁荣也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擦亮和壮大“中国甜柿之乡”的金字招牌。

图片


供稿:蒲缥镇 杨俊超

制作:郭巾菱 |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电话:0875-2160649

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