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民群众 我们在行动!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2021年以来,我区持续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通过成立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指挥部和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组建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提高了快速联动处置灾情的能力,全面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20日,隆阳区出现短时强降雨、强对流极端天气,一瞬间,中心城区多条道路被淹,部分群众被困。让市民们感到意外的是,不到10分钟,救援人员就出现在了他们身边,进入了救援状态。现场拉起了隔离带,交警在现场指挥交通,应急救援大队的队员摆放了抽水机开始抽水、疏散被困群众,还有人员在撬井盖,让积水迅速地落下去……救援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险情以最快速度解除。
据悉,从去年以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每一次强降雨、每一次险情都得到了快速有力地处置,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隆阳区委、区政府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2021年,针对保山中心城区一遇到短时强降雨就容易发生内涝的情况,隆阳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了《隆阳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八项措施”》、《保山中心城市易涝点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指挥部和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并协调“110”报警指挥中心,建立起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区级领导带班值守,各预测预警部门联动,从5月20日开始至本年汛期结束,实行24小时应急联合值班。

隆阳区应急管理服务和信息中心主任 杨志华:“当发生各类灾害时,减少中间环节,避免信息多头报送、多头统筹、多头领导、多头救援,形成全区上下值班值守、统筹救援“一盘棋”,达到快速综合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汛期应急联合值班人员由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水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地震局六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气象部门每天根据天气趋势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其它部门的人员集中到区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依托各自的信息平台时刻监测可能发生灾情的地方。
隆阳区应急管理服务和信息中心主任 杨志华:“第一主要是对城市的主要内涝点进行监控;第二是对全区安全生产的重点监管企业,比如说加油站、危化(品)、矿山尾矿库等这些进行安全生产的监管;第三是对全区的地质灾害,还有滑坡、泥石流点等这些进行实时的监控;第四是水务部门,主要是对全区的水库塘坝等这些隐患点进行监测。”

目前,保山中心城区有26个易涝点,每个易涝点都安装了视频监控;值班人员如果发现城市易涝点出现积水情况,马上向上级报告进行处置。
隆阳区应急管理服务和信息中心主任 杨志华:“我们向区委、区政府报告以后,各职能部门比如说住建、交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首先我们进行交通管制,然后社区、街道每个易涝点的值班值守人员,还有全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成员单位都到易涝点进行排涝工作。”

不仅是中心城区,在广大农村地区,同样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全区共计351个行政村、1690个自然村,现有地质灾害监测点363个,原来配有535名地质灾害监测员。今年6月又新增了1327名自然灾害监测员,实现了全区所有自然村自然灾害监测员全覆盖。

同时,隆阳区优化原有的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组建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现由单一险种向全灾种、大应急的转变。今年6月1日,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正式成立,队伍规模50人,设五个中队,按24小时备勤模式进行训练,管理、执勤战备和执行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目前已到岗39人。

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教导员 杨秋华:“到达灾害点后,首先将灾害点进行警戒,以防人民群众误入灾害点造成伤害;当发现有群众被困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车上附带的钢绳、绞盘,将车辆和人员救出;并(针)对灾害点积水情况,利用抽水机将水抽出。”

据统计,隆阳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在成立仅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共完成救援任务8场次,出动车辆38辆次,出动救援人员181人次,帮助61名受困群众脱困。实现了区委、区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无一车被淹,无一人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寸喜梅 赵春良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