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筑根基 “五力”合举创平安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近年来,瓦马乡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乡情,结合实际,统筹推进“五治”融合,“五力”合举,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逐渐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蝶变”,为建设“平安瓦马”提供了坚强保障。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瓦马乡紧紧围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社会治理工作延伸到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各个领域,共画“共治同心圆”。坚持不断完善平安建设体制,形成“服务不缺位、纠纷不激化、问题不出村(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体系。信访、综治、司法、民政多部门联动、配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建设体系,为处置各类突发不稳定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借助疫情防控“十户联防”,构建604个五级社会治理网格,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全面实现党组织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秧草村、黑岩洼村2020年被命名隆阳区平安村;山心村、上拉堡村、秧草村、瓦马社区2021年被命名为隆阳区平安村(社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突出党员干部个体优势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1155名农村普通党员联系群众5172户,办好办实每一件“民生事”,以“微服务”疏通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改善基层社会“微循环”,引导全乡干部群众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凝聚强大合力。截至5月底,共调处矛盾纠纷6起,为民代办事项2024件。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基层治理定力
坚持法润乡风,增强基层治理定力,实现法治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广泛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积极组织志愿者进行普法宣传,联合司法所定期开展“送法上门”活动,为广大群众送上法治大餐,引导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截至目前,共开展法律法规宣讲22场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发力打击黄赌毒、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积极动员组织基层村(社区)志愿参与法治建设,拓宽基层治理新途径,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满意度,持续优化乡村治安环境。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
瓦马乡坚持德治为基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念好德治“四字诀”,强化德治的融合、引导、教化等功能,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规”立德。遵循“反映群众内心,共商共议共定”原则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弘扬“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美德,重点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推动形成良好村风民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以“站”弘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抓手,依托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文明办酒、文明丧葬、婚事新办、环境保护、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实现村民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功能,推动乡村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以“文”养德。用好农家书屋、科普宣传栏等村级文化阵地,通过农村“大喇叭”播放、组织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切实增强群众思想认同、感情认同、文化认同,把党的声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进千家万户。以“创”提德。定期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并加大奖励、宣传力度,在农村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努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瓦马乡有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6个、区级文明村7个,区级文明单位2个。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基层创新组织形式,以自治建设强化基层治理基础。大力推广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积极探索自治组织形式,形成以群众自治为主体的特色工作模式。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引领同类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确保其成为社会治理的有力助手,进一步激发自治活力,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实效。截至目前,瓦马乡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信息收集等志愿活动超过500场次。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打造基层治理动力
深化综治、司法行政等各类管理平台应用,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校园安全工程及“无发案村(社区)”建设。目前,瓦马乡高清视频监控点全域覆盖21个行政村,集镇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已基本覆盖,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派出所、环保、林业等部门快速响应、快速处置机制,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速形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注入科技力量、智慧力量。加快网上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改革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便民举措,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用智能化“小程序”解决“大事情”。
通讯员:瓦马乡 张知知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