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民族团结谱新篇 历史古镇焕新颜
板桥镇位于保山坝北部,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保山的北大门”,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公元225年,诸葛亮追击孟获,兵临永昌。当时的永昌虽是一个坝子,但是荆棘密布、古木参天、大河横流,东河上只能依靠木舟来回摆渡,十分不便。后来,诸葛亮听说这里“古木参天”,传令“架木为桥”。于是,大军就在东河上架起木桥,称为“板桥”,板桥古镇也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板桥青龙街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永昌古道段上的重要驿站,更是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一大驿站,有“迆西第一大集市之称”。

板桥全镇国土面积346平方公里,下辖31个村委会,264个村民小组,常驻居民31298户,年末总人口102686人,在这片热土上,共同生活着汉、回、彝、白、壮、苗等24个民族。近年来,板桥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以建设全国重点建设镇、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制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保山永子围棋特色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为契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板桥新篇章。
产业融合促发展 共同奋斗奔小康
板桥镇通过“引”“培”“扶”“扩”四条发展路径,大力优化产业布局,近五年,粮食总产达151260吨,蔬菜总产达71650吨。投资351万元,组织实施4个存栏肉牛300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生猪累计出栏398225头,肉牛累计出栏9778头,板桥镇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浙商入滇”契机,累计发展种植蚕桑面积10385亩,实现产值6617万元。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成功招入上海申伸强建设有限公司到板桥投资建设永子小镇;新成立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滇西高端茧丝原料基地,实现“以工助农”,带动蚕桑产业发展成为板桥支柱产业。通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促发展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板桥镇是有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商贾云集,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近年来,板桥镇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非遗+旅游”发展思路,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企业提供展示、展销、交流的新平台,各族群众也大幅提升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截止目前,板桥镇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非遗传承人6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非遗传承人8人。成功打造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吸引非遗商铺12户、非遗综合馆1户及文旅相关企业12户。以青龙街为核心,以建设永子小镇为抓手,以休闲旅游体验为引导,整合光尊寺、八戒寺、卧佛寺的人文旅游环线,依托下付家光丽研学基地、北汉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打造隆阳“古镇旅游”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品质,充分展现板桥大自然之美、民族文化之美,促进辖区内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康养型转变,并通过转移就业、一二三产融合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2021年板桥各景区游客人数2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200余万元。通过不断改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文化基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送给杨善洲的一副对联,后来也成为杨善洲同志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杨善洲老书记与板桥的情缘,要从北汉庄的田间地头说起。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在板桥镇北汉庄村搞科学试验、办示范样板田,带领各族群众让保山“粮荒”变滇西粮仓。历史,是人类记忆的年轮,连接着昨天与今天。为发扬杨善洲老书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桥镇于2014年开始建立北汉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旨在讲好杨善洲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讲好杨善洲老书记不同时期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守护、建设祖国边疆的光辉历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基地成立至今,市内外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70余个,共计40000余人到这里参观、学习。通过赓续善洲精神血脉,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
板桥镇立足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严格按照救助标准,精准实施城乡低保户、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保障政策,五年来共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保障金等各类救助资金55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00余人;改善全镇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新建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通过提供就业政策宣传、供需对接、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服务,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万人次。五年来,累计参保47.07万人,建档立卡户、低保、残疾人等人员100%参保,支付报账费用、补偿资金、医疗救助金超900万元;累计参保人数27.13万人,共计发放养老金8794万元;完成大瑞铁路大保段112户房屋震损评估工作,兑付补偿资金270万元;推进东南过境绕城高速房屋征地拆迁,完成土地征收980余亩、房屋拆迁54户,兑付补偿资金1.03亿元;以“山区下坝、坝区抱团”为整合目标,开展辖区内校点整合,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支点”的办学格局。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目标,主动作为、严防死守,扎实开展返乡人员摸排、管控,投入人力1000余人严格值守卡点。完成2次全员核酸检测、1次覆盖31个村(社区)的核酸抽样检测,累计检测146074人次,疫情处置应急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完成第一剂疫苗接种91716人,第二剂疫苗接种87570人,第三剂疫苗接种17251人,进一步筑牢防控屏障。不断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板桥镇将进一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工作,落实“九进”措施,持续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板桥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古镇旅游”特色小镇。
记者:板桥镇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宋延龄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