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乡耕作品展(六)丨我的东河情缘

发布时间:2022-04-24 10:34 浏览次数:349次

或许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冥冥之中注定,我与保山坝的 “母亲河”——东河注定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因为我就出生在东河保山坝中段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对于“母亲河”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东河是保山坝的主要河流,发源于保山城东北部的猴子石卡(原名白鹤山)东麓,出北庙峡谷进入保山坝,从北向南贯通全坝。东河是周围四山860平方公里的排洪和沿河两岸农田提水灌溉的主干河流。以前,东河河道弯曲,泄洪能力低,狭窄地段较多,一遇较大洪水,易于决堤,淹没庄稼田舍和房屋,灾害频繁,民众深受其害。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之说。有民谣说:“家住东河岸,年年遭灾殃”,“洪水无情灾害多,卖儿卖女讨生活”,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害河。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们讲,每年收谷子的季节,都是他和奶奶最辛苦的时候,往往都要泡在水田里收稻谷,而这时我则以为爷爷在讲古,因为我的印象里奶奶的小脚平地里都难以行走,更何况在泡着水、泥泞的水田里。直到后来稍微大一些,从一些文献里了解到爷爷讲的其实都是真的。也对村里那句“螺蛳爬家堂”的谚语,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也觉得这时的东河给我们沿岸村庄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为避水害,历代地方政府深知治理东河的重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地、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7个多月,才彻底根治了东河的水患。这时的东河已从我们村子东端改道,从村子中间穿过,将原本的一个村子变成了两个自然村。我的父亲当时正值青年,也参与到了工程施工当中,用自家的花轮车拉运毛石、修官田大桥等等。在这次整治东河过程中,还注重了绿化、美化,每家还在河埂旁种植了2棚竹子树,公社、生产队还在两岸逐步种上桑树等。经过这次整治后的东河,河身挺直,流水欢畅,河堤宽阔平坦,堤旁绿树成行。东河根除洪涝灾害之后,为保山坝发展农业生产,建设高产稳产吨粮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记忆当中的东河,也是改直后的东河,东河也不愧为“母亲河”。记得小时候,东河是我们嘻嘻玩耍的首选地,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总是有着丰富的玩耍项目。夏季主要是在河里游泳、捉鱼摸虾,给我们在炎炎夏季带来了无尽的凉爽。在万物萧瑟的冬天,我们在河边空地上,利用竹叶等烧蚕豆、做竹筒饭等等,蚕豆是原生态的,河边田里种有很多,你“窃”来吃一点,朴实的田主人也不会说什么。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调皮男孩儿们的事了。大媳妇、小姑娘们则主要是来河边涮洗衣物。若是“恰巧”碰到我们在河里玩耍,她们可能就要“倒霉”了,身上肯定少不了弄到一些水。我们也会受到一盆盆水的攻击。


在没有通自来水的年代里,“母亲河”还为我们提供饮用水,大人们早早地便挑着水桶,来到河边舀水、挑水,我们小孩儿也会学着样子,挑着小桶跟着担水。这时,爷爷奶奶们会乐呵呵的说:“看,我家孙孙会挑水啦”。


后来,随着村里通自来水和生产的发展,河里的水也不再有人饮用了,但是河边依旧有小孩在戏水、有人们在涮洗衣物;到了2010年后,不知什么原因,上游来水水质急剧恶化,人们已不再敢让小孩们下水了、衣服也没有人再去涮洗了。这种变化,不禁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


好在东河这些变化已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人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改变这种情况;遗憾的是,我们也整村搬迁进城,以后只能梦中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母亲河”畔。

图片

中共隆阳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隆阳区供销合作社联社、隆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保山市神飞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图片


作者:董金勇

编辑:杨雅楠|编审:莽红升 郭巾菱

责编:杨 伟
电话:0875-2160649
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