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一脉荣光

发布时间:2025-10-16 15:21 浏览次数:274次

三代从军,一脉荣光。在这个家庭里,保家卫国的信念如同不灭的火种,在岁月流转中代代相传,书写出一段段动人的奉献篇章。



军邮战线的“老挝信使”,后勤补给的隐形桥梁

外祖父余周啟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下付家村村民,于1975年入伍,在昆明军区后勤某团服役。服役期间,正值我国支援老挝战役时期,他投身于关键的军邮后勤岗位,在老挝支援将近半年。回国后,继续在昆明军区某兵站服役,直至1978年5月退伍回家。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军邮不仅是传递前线与后方信件的纽带,是稳定军心、保障战役后勤补给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更是保障作战指令、物资调度信息顺畅流通的“生命线”。他穿梭于崎岖的运输线路上,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始终坚守职责,确保每一封家书、每一份作战文件都及时送达目的地,为战役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雪域高原的守护者,扎根西藏的“忠诚卫士”

父亲杨光向于1990年3月应征入伍,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某分队服役,199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6月至1993年8月在连队担任代理司务长。西藏林芝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却是守卫国家边疆的重要阵地,他和战友们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保障当地群众安全的重任。在雪域高原上,他不仅要适应缺氧、严寒等自然挑战,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多年的戍边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镇守一方,安定一片”的意义,用青春和坚守,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退役后,他转业至地方,在保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瓦窑电厂工作,工作中他继续发扬在部队中养成的优良作风,在机器轰鸣中守护光明,在平凡岗位上续写着对责任的诠释。从军营到电站,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的赤诚与担当,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忠诚。


两度披甲的“交通尖兵”,续写使命的热血传承

杨俊凯受祖辈和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军营有着深厚的情结。2022年9月应征入伍,在武警某支队服役。在新兵专业训练阶段,表现优异,被评为“训练尖兵”。交通兵肩负着国家重要交通设施守护、应急抢险救援等任务,是保障交通命脉、应对自然灾害的“攻坚力量”。他在岗位上苦练专业技能,无论是日常的道路养护、交通保障,还是面对地震、疫情、洪水等灾害时的抢通保通,都冲锋在前,用汗水诠释着新时代军人的担当。


2024年8月退役后,军营的印记牢刻于他心底。在全面了解了直招军士政策后,他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于2025年9月选择再次穿上军装,以更成熟的心态和更专业的能力重返队伍。杨俊凯说,如果可以,他愿意到艰苦偏远地区服役,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二次入伍的他,不仅带着自身对军营的热爱,更带着祖辈、父辈传承的责任与信念,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让三代人的军旅情怀在续写使命中愈发厚重。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杨俊凯一家祖孙三代人,跨越不同时期、身处不同岗位,始终不变的,是那颗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之心,炽热且坚定。跨越几十载,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书写“保家卫国”的答卷,让参军报国的家风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这份爱国热情,如一束光,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更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国防事业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片


供稿:九隆街道办事处  余国乔 李梦涵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