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多点发力暖乡野 基层帮扶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夏末秋初,各地乡村振兴实践热潮涌动。从教育助学的“成长约定”到困难帮扶的“物资速递”,再到法治建设的“资金护航”,基层力量正以多元化举措深耕乡村沃土,书写着有温度、有力度的乡村振兴答卷。
窝角村:“成长红包”年年送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教育是关键的底色,人才是发展的基石。人行保山市分行深知这一点,连续11年派出驻村工作队员并担任队长兼第一书记,携手村“两委”,以实际行动在挂钩村西邑乡窝角村播撒希望的种子,用金融力量推动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5000块!够我大半年的生活费了!”考取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工程研究生的杨国林捧着慰问金,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旁边,拿到2000元本科慰问金的莫莉花正握着在外务工特地赶回来的父亲的手,坚定的眼神透露出一个农村女孩对未来的底气。而收到1500元大专慰问金的曹志萍,则悄悄把钱塞进书包最里层,那是她念叨了很久的专业教材的“启动资金”。三个年轻人,三份不同的录取通知书,像三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窝角村荡开层层涟漪。
这不是人行保山市分行第一次为村里的孩子“发红包”。早些年,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村口小学的教室里,一到五年级的班级前五名,总能收到带着油墨香的奖状和鼓励金。那时的窝角村,不少家长觉得“读书不如打工实在”,市分行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走村入户时发现,要让乡村真正振兴,得先点亮孩子们眼里的光。于是,一张张奖状、一笔笔助学金,像播撒在田埂上的种子,慢慢在村里催生出“好好读书”的新风气。
“现在不一样咯!”村支书掰着指头数,“这几年村里考上大专以上的娃一年比一年多,市人行也跟着调整了帮扶方向,从‘鼓励上学’变成‘奖励升学’,标准清清楚楚:研究生5000,本科2000,大专1500。这不是简单发钱,是给娃们指路子呢!”
这笔钱背后,是人民银行保山市分行党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年招生季一过,驻村工作队员就会主动对接村委会,核实在册学生的录取信息,生怕漏掉一个。他们说:“乡村振兴,人才是‘活水源’。我们多帮一把,孩子们就能少些顾虑,走得更远些。”从小学课堂到大学门槛,帮扶的对象在变,但那份“让每个想读书的孩子都能圆梦”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的窝角村,讨论“谁家娃考上大学”的话题,比讨论“谁家玉米收成好”还要热闹。这背后,是基层央行对乡村振兴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他们明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只是贷款和政策,更是在乡亲们心里种下希望。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终会带着知识回来,变成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从小学到大学,人行保山市分行对窝角村教育的支持从未间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
水沟村:救助在身边,关爱零距离
同样传递温暖的还有隆阳区水寨乡水沟村。8月20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博爱隆阳,救助在身边”困难群众物资发放活动。
杨发得、李国顺等5户家庭每户收到10KG大米与5L菜籽油,工作人员不仅上门送物资,更细致询问农户生活难题、叮嘱保重身体,物资交接后还通过“签名按手印”确保救助精准公平。这场“零距离”帮扶,既是对“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践行,更以“物质+精神”双重关怀,架起党心连民心的桥梁。
驻村工作队争取万元普法资金 点亮乡村法治之光
而在永信村,驻村工作队则聚焦“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工作队员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法律知识薄弱、土地纠纷与婚姻家庭问题频发,为此主动谋划普法方案,多次向上级汇报需求,最终成功争取到1万元普法专项资金。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打造多元化普法阵地,为每户印制通俗普法手册与海报、邀请法律专家开展“法律进乡村”讲座、在村委会及广场设置法治宣传栏,同时组建“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队提供常态化咨询与调解。资金的落地,标志着永信村法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为乡村和谐稳定筑牢制度根基。
三地实践虽聚焦不同领域,却共同诠释着基层帮扶的责任与温度。这些扎根乡土的举措,正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希望在田野间持续生长,让幸福在群众心中不断扎根。
供稿:刘昊灵 段海宾
一审:杨宣娇 刘明珠(实习)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