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横山与杨柳乡联合村的实践之路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承载着乡愁记忆,更凝聚着发展动能。在保山隆阳大地上,瓦窑镇横山村与杨柳乡联合村分别在文化建设领域发力,通过打造文化阵地、发掘历史遗迹等实践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魂动力”,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横山文化大院:多元融合让乡村生活有滋有味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横山村自古崇文重教,赵锡光将军驻守新疆、建功新城的抗战英雄事迹,为村庄埋下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依托这份历史文化优势,在挂钩部队、隆阳区政协的援建下,横山文化大院应运而生。这座传统建筑,采用一正一耳一院一厕式布局,正房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一层设有双拥文化展室、乡村振兴文化展室、妇女儿童之家,院子则作为文化活动广场,围墙上绘有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内容的黑板报,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村民随时能享受闲暇时光。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20万元,其中挂钩部队补助15万元,镇村两级配套5万元。这座集文化教育、开会议事、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举办宴席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让村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滋味儿”。
文化+历史,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双拥文化展室和党史国史教育展室通过图片剪影、文字版块,全方位展现军政军民团结与党史国史的辉煌。横山村的退役军人们常在此驻足,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前回望峥嵘岁月,即便脱下军装,依旧是铁骨铮铮的“横山雄鹰”。乡村振兴展室里,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乡村振兴的工作落实情况清晰呈现,泡核桃、大红菌、野生蜂蜜等特产的陈列,既展示了村庄物产,也为外来参观者提供了选购渠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娓娓道来历史变迁,将浓厚的历史氛围凝聚成横山村奋进的力量。
文化+公共,丰富文化服务供给和质量。聚焦村民文化需求,爱国主题书画展室添置了10套学习活动桌椅、200余册书本画册。寒暑假里,孩子们在这里遨游书海,工作闲暇之余,驻村工作队员的阅读指导与作业辅导,让孩子们的求知欲在书香中得到满足。此外,大院还配备了民俗乐器、电子音响,购置了象棋、围棋等娱乐用具,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如今,走进文化大院的村民多了,聚众打牌的人少了,邻里矛盾也少了,乡村文化的血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延续。
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妇女儿童之家定期举办妇女座谈会,倾听妇女群众的急难愁盼;青少年知识竞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更是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大院子还成为了村民的“小晒场”,大家一边忙碌一边在这里互相交流着这一年的收成情况,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文化大院,已然成为横山村民精神生活的“幸福驿站”。
联合村“著名行动”:发掘红色遗迹 激活乡村文化基因
如果说横山村的文化建设是“筑巢引凤”,那么杨柳乡联合村的实践则是“寻根铸魂”。联合村驻村工作队深知历史文化遗迹是村庄的宝贵财富,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人、实地勘察等方式,全面排查村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让众多被时间遗忘的中国抗日远征军历史文化遗迹重见天日。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遗迹,工作队组织开展了“乡村著名行动”,邀请村里长辈、文化学者及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经过充分讨论与斟酌,每一处遗迹都有了贴切而富有意义的名字,既体现了遗迹的特点与历史背景,更凝聚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此次“乡村著名行动”,共完成中国抗日远征军碉堡、战壕、军需弹药仓库上图采集10处,村庄地理命名上图15处,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与高度赞扬。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努力,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为村庄的发展增添文化底蕴和魅力,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方鸿绪说道。
从横山文化大院的多元赋能,到联合村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发掘,两地的实践都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深耕文化沃土,才能让乡村更有底蕴、更有活力,让村民的生活更有“滋味儿”,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审:杨宣娇 王建晓(实习)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