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内铜铃声,青史一页与山风共吟

发布时间:2025-09-04 16:12 浏览次数:28次

太保山的浓绿深处,藏着一方与三国风云相连的院落。武侯祠未必是山中最巍峨的建筑,却以一缕穿越千年的文脉,让每块青砖、每株古木都浸着故事。这里的“武侯”,仍是那个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不是《三国演义》里呼风唤雨的奇人,而是西南边疆记忆里,以“攻心为上”安邦定土的治世能臣。


踏入祠门,最先撞见的是檐角垂落的铜铃。风过处,铃声清越,很不像庙宇的肃穆,倒有几分山野的疏朗。正殿里的诸葛亮身着素色官袍,眉宇间没有戏台上演的“神机妙算”,更多的是一份沉毅——或许这才是滇西百姓心中的模样:他未曾亲至保山,却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经略,让蜀汉的治理脉络延伸至澜沧江以西。祠内碑刻林立,有的字迹已被风雨磨得模糊,却仍能辨认出“鞠躬尽瘁”的字样,那是后世对这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敬意,被山民刻进了石头里。



后院的古柏是祠堂的老住户。据说树龄已逾百年,枝丫遒劲地伸向天空,像无数双托举的手。当地人说,这树是“武侯遗泽”的象征——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劝农桑、兴水利,甚至教当地人用牛耕替代刀耕火种。这些细碎的治理,没有战场厮杀的壮烈,却让“和抚”二字在滇西扎了根。如今古柏下常有人歇脚,老人给孩子讲“七擒孟获”的故事,讲的不是胜负,而是“以德服人”的道理。山风穿过柏叶,沙沙作响,倒像是千年前的教诲,仍在轻声传扬。



祠堂的西侧有一方小亭。凭栏远眺,保山坝子的田畴铺向天际,青黄相间。据说当年诸葛亮在南中推广的稻作技术,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其实不必刻意追溯历史细节,单看这山与城的相融——太保山的绿意护着保山,祠堂的文脉连着人心,便知所谓“武侯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化作了山间的风、田里的苗,融进了一方水土的呼吸里。



离开时,铜铃又响了。回望武侯祠,它在暮色中渐渐与山影重合,不张扬,却安稳。或许所有关于英雄的记忆,最终都该是这样:不是供在神龛上的偶像,而是藏在烟火里的力量——像太保山的树,默默扎根,却让每一阵风都带着生机。


图片


供稿:隆阳区九隆街道  孟庆兰

一审:杨宣娇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