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了半个世纪的车铃

发布时间:2025-08-22 11:23 浏览次数:194次

老党员李雪祥擦拭着他心爱的自行车,每一个动作都像在抚摸一段流淌的岁月。这辆自行车的车把早已磨得包浆,车圈上的镀铬层、挡泥板布着斑驳锈迹,车座打着补丁,三角架上“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被岁月磨得只剩轮廓,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李雪祥每天的代步工具,是他最亲密的老伙计。从村会计到村文书,从土路到柏油路,它载着这位50年党龄的老党员,碾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辙痕,也载着一个村庄的变迁。



1970年,李雪祥托人在供销社买回这辆自行车,他谈到和这位“老伙计”的初相识,脸上依旧洋溢出当时的幸福感。一辆“永久牌”是全村的“稀罕物”,整个村找不出几辆,买回当天,李雪祥就在车把系上红绸,骑着自行车在土路上转了好几圈。


当村会计时,他每天骑着这辆自行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跑遍全村,清脆的车铃声是村里最清亮的响动。车后座上常驮着沉甸甸的报表,白天在田间地头登记工分,夜里在煤油灯下核账、算分配、作材料,自行车就靠在桌旁,车铃偶尔被风吹得发出细碎声响,像在提醒他别算错“一分一厘”。


1974年,李雪祥因工作表现良好,主动申请在村里入了党。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为民服务办事要更公道。”有次暴雨冲垮了小桥,他扛着自行车蹚过齐腰深的河水,怀里紧紧护着记录着全村的工分账簿。当把账簿送到生产队时,下半身已湿透,车链条被他裤脚擦得油亮。他却笑着说:“党交给的任务,一刻不能耽误!大家伙的血汗钱,不能湿。” 

 

改革开放后,李雪祥转任村文书,自行车的“任务”变了。他骑着“永久牌”去镇上开会,带回土地承包到户的消息。他每天早早地蹬上自行车驮着土地承包合同跑遍全村,把车靠在门框外,一家一户地算清“包产到户”的明白账。有户人家不敢签字,他骑着车来回跑了五趟,掰开揉碎讲政策,最后是在车座上铺开合同,打着手电筒让村民心甘情愿地按下红手印:“我信李雪祥,他办事最公道、最正义!”


后来李雪祥当上了村长,自行车成了“移动广播站”。铁皮喇叭往车把上一挂,人走到哪儿就把政策讲到哪儿。有一次,为了协调农田灌溉用水,他骑着自行车在周边的三个村子里跑了一整天,车链条被磨得发烫,直到大家达成协议,才发现裤腿被链条油蹭成了黑花。村里修通砂石路那天,他还特意骑车绕村转了几圈,车铃响得格外欢,“路平了,日子就能跑得更快”。自行车轮碾过不再颠簸,车筐里渐渐多了种子袋、说明书、农药配方表,偶尔还有孩子们盼了许久的水果糖。


如今,村庄变社区,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儿子买了小轿车,李雪祥的“永久牌”依然没歇着,有人劝他换辆电动车,他拍拍车座:“这车蹬着踏实,就像咱党员做事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才稳当。”


李雪祥时不时给“永久牌”自行车的链条滴上几滴机油,把挡泥板擦出暗光,扶正车把蹬起来时,车铃仍能脆生生响一路。这位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每月骑着它到两公里外的社区参加党日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把自行车稳稳地停靠在社区墙角,就像当年把车靠在公社土墙边那样认真。有年轻党员见他骑车辛苦,要开车接送,他摆摆手:“这车既能走泥路,也能跑柏油路,就像党的政策,啥时候都最接地气。”


李雪祥骑着自行车碾过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柏油路,账本上的温饱数字变成了幸福指数,车把上磨损的痕迹,永远记着一个老党员用车轮丈量的初心,它载着一个老党员的脚步,在时代的赛道上,始终稳稳地前进着。


图片


通讯员:杨碧娟

一审:杨宣娇 王建晓(实习)

二审:邹 丽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