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愁】“荷”老书记“相遇”在北汉庄

发布时间:2025-07-30 15:49 浏览次数:19次

七月的北汉庄,知了鸣唱得正欢,荷花如期绽放,铺满了整个池塘。荷叶绿意盎然,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房屋旁,粉白色的荷花挺拔而立。微风拂过,水珠在叶子上欢快跳跃,一阵阵凉意袭来,韵味无穷。


我沿着北汉庄村外的小路前行,被荷塘的清新气息吸引,不由自主地走到了荷塘边。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田埂上有个戴着竹叶帽、穿着草鞋的老头。几十年如流水般逝去,杨善洲老书记当年在这儿辛勤劳作的痕迹,似乎被这些荷花唤醒,清晰地浮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板桥,是杨善洲老书记曾经辛勤耕耘的地方。这里铭记着老书记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亲自下田的点点滴滴;这里助力着保山坝赢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这里更是老书记践行共产党员宗旨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在板桥,杨善洲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无私奉献的一生备受赞誉,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板桥干部和群众。夏日里,望着荷叶连天、荷花映日,仿佛又见到老书记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时光虽逝,但老书记的精神仍在此处长存,那一个个关于老书记的故事又浮现在人们眼前,善洲精神在人们灵魂深处再次升华。



周敦颐曾赞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提及杨善洲书记,大家的目光便如我眼前那挺拔的荷花般晶莹透亮。老书记卷起裤腿,二话不说便跳进秧田,手把手教群众插秧。泥水没过小腿,稻叶划伤手臂,他弯腰劳作的身影与普通农民毫无差别。北汉庄的高大妈记忆犹新:“杨书记裤腿上的泥点,比我们农民身上的还多。”他坚守一条规矩:吉普车停在村口,不打扰群众;吃饭时,粮票必放在碗底;即便是自己种的新米,也坚持付钱。他亲手撕掉了家人的“农转非”申请,自家的土房子在村里最为简陋。他常说:“党的干部,只有深入下去,心才能与百姓紧密相连。”这片清澈的水面,曾映照过他多少次赤脚走过的清晨?他如同池塘里的莲藕,深植泥土,却开出最洁白的荷花,结出最清白的藕节。人们提及他,常常感叹:“杨书记的心,比这池塘的水还要清澈。”



风轻轻拂过荷塘,荷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细语。荷塘一侧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内,一群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书记的生平事迹。那一段段关于老书记“清贫一生、奉献一生、坚守一生”的感人故事,怎能不令人心生敬意?老书记不正如那扎根泥土却散发出清香的荷花吗?他默默坚守二十二载,在荒凉的大亮山种下数万亩树木,最终无偿捐献给国家。群众纷纷赞誉他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走一根草”。



​太阳渐渐西沉,金色的余晖洒落在荷塘之上。宽大的荷叶仿佛镶上了一道金边,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抬眼远眺,仿佛看见大亮山连绵的墨绿轮廓沉浸在苍茫暮色中,山顶的雪松静静矗立,那苍劲的枝干与眼前的荷叶,在天地间默默相守。


当我们置身于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漫步于北汉庄荷塘之畔,仿佛更能深刻领悟书中对善洲精神的精辟阐述。把杨善洲老书记的精神融入家风家教,便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学习善洲精神的种子,使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善洲精神,让老书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赏一场荷花,品读老书记的故事,于灵魂深处与老书记对话,聆听其谆谆教诲,意义深远。


夕阳将荷塘的影子拉得悠长,凝视那被夕阳染得愈发圣洁的荷花,我默默沉思:“人的内心也应有一片这样的荷塘。”杨善洲老书记以一生的清白,在时代的长河中,为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种下了那最纯净的一片莲池。生命虽短暂,但种下清气,便能在时光中绽放永恒之花;即便花谢,余香亦化作清风,吹拂所有后来者那渴望纯净的心田。

 

图片


通讯员:隆阳区板桥镇人民政府 宋黎明  徐春霞

一审:杨宣娇 冯熙媛(实习)

二审:李金洁

三审:杨 伟

责编:杨 军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图片




评论


匿名用户:
2025-03-13 16:10:59
好看呀

匿名用户:
2025-01-21 11:21:03
点赞!!!

匿名用户:
2024-05-23 11:17:15
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