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廉经典】张煦:秉公办案 体恤民情
张煦,汉族,号南浦、世德堂,字蔼如、南坡,道光二年(1822年)七月初二出生于灵州(今宁夏灵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煦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
据《灵州志》记载:张煦曾祖张继贤,祖父张骏翮。父亲张松年,字寿山,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乡试中考取举人,任狄道州(今甘肃临洮)训导之职,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因淡于仕途,后回乡开馆办学。其父张松年提倡“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常说“: 士不效品,虽学富五车,亦糟粕耳。”教导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张煦生长在这样一个贤良的书香门第,受家风熏陶,从小养成了刚直耿介的性格和矢志不渝、坚毅果断的品德,树立了“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志向。
同治元年(1862年)张煦任刑部秋审处坐办,复审各省上报被处以死刑囚犯 的“秋审”,因观察细微,断案严明,很受官吏及警囚佩服,赞其“海内无冤案”。
光绪九年张煦升任陕西按察使。陕西蒲城有一个男孩,绰号“杨孝子”,他怀 有身孕的母亲被恶人殴打至死,叔叔前去讲理又被乱棍打死。10余年后杨孝子将仇人除掉,到官府自首。负责审理此案的判官不愿深查,准备判他死罪。张煦了解后认为是冤案,便把杨孝子放出牢狱。老百姓听到此事后,流下了同情的眼 泪,称赞张煦为民申冤英明果断。此案传到京城后,张煦的声名威震朝野。
光绪十四年九月,张煦升任陕西巡抚。当时陕西中部经常遭到强盗抢劫扰乱,加之水灾频发,百姓穷困潦倒,社会衰败。张煦到任后内裁冗员、抑制经费、奏减赋税、扶恤孤寡灾民,社会治安逐渐好转。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张煦因积劳成疾在山西巡抚任内病逝,享年74岁。光绪帝颁诏祭葬,灵柩运归故里途经陕西时,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张煦在43年为官生涯中,体察民情、力行节俭、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秉公施 政,深受皇帝恩宠和百姓爱戴,堪称清代官吏中廉洁的楷模。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存有张煦列传。 (来源:清风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