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香“一品鲜” 尝鲜正当时
日子总是在不经意中悄然离去,季节的变换,白昼的交替,都无声无息的成为过去。这个季节,板桥辖区的绿水青山给忙碌的人们最好的馈赠大概就是野生菌。清晨,当人们才从熟睡中醒来,勤劳的孙大哥一家早就从山里回来了。沾着露水的野生菌,被孙大嫂削过根部的泥巴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水盆里畅游起来。这调皮的“精灵”是要给人们一个惊喜么?
当新鲜的野生菌与山坡上散养的老品种鸡深情相拥在一起时,那一锅鲜香恐怕就是极致的人间美味了。窗外的细雨霏霏,厨师孙大哥早已经架好了火塘,将宰好的鸡放进陶制的锅里。只要架起火塘,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点燃柴火,柴火燃烧的“噼里啪啦”声,灶台上铲刀与铁锅亲密接触的“锵锵”声,烟囱里袅袅升腾的炊烟,绝对是一幅淳朴而绝美的乡村风景。听,一首名为《一品鲜》的旋律开始演奏起来。坐在锅边,听着那“咕咚、咕咚”的声音,菌香与鸡肉的香味交织在一起,让人满口生津,忍不住咽口水。待到鸡汤上桌,品尝一口,鲜美的滋味便在舌尖上舞动,仿佛整个夏日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口之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此时此刻,再华丽的诗句都描绘不出此时的满足与安逸。一品鲜的真谛就在于把大自然的“鲜”搬运到了这里,静待有缘人的到来。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贤惠的孙大嫂用火塘里的炭灰烧起了干辣子包。“这是调制蘸水的关键,只有夹杂着炭灰的辣子面才能唤醒鸡汤外的另外一种香。”孙大嫂毫不吝啬地说起了“一品鲜”的独家秘诀,“快看,这是自家地里种的青辣子,烧好之后,再舂上一碗菌儿,可以解鸡汤的油腻。”“来,吃一截烧好的糯玉米。”孙大哥顺手给食客递过自家种的包谷,“火炭上烧出来的糯玉米,那才是真的软糯香甜,灶灰消食,等哈可以多吃一碗菌汤泡饭。”妈妈的味道,写在心里,儿时的故事,写在记忆里。“孙大哥,青辣子舂菌子是妈妈的味道吧?”调皮的食客跟孙大哥“叫板”。“火烧青辣子舂菌子是我们的特色。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在灶洞前烧好青辣子,妈妈给舂的菌子么?那个时候一碗开水泡冷饭就着舂菌子,也会吃得很满足。”孙大哥笑着回应着食客。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顽固,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我以为只有在梦里才能找到家的方向,没想到,“一品鲜”就营造出了那充满烟火气的乡愁。
调皮的食客眼里都是关于“菌儿”的话题。“爆炒粉菌,用青辣椒炒和干辣椒炒是不一样的味道。炭火烤菌儿在一品鲜也不是多稀罕,因为孙大哥的巧手可以调制出任何人间美味。”“妈妈做的鸡枞油在这里也有。”“火腿汤煮鸡枞或是鸡枞炖鸡蛋,也是不赖的。”“还可以把新鲜的粉菌儿、鸡枞切片晾干后,收藏起来,一年四季都不会和菌儿香失约。”看来“一品鲜”不仅有“鲜”字诀,还有那始终如一的“一”字奥秘,大概就是对食客“一”往情深,加上“一”心一意,“一”如既往的守好“鲜”字诀。哪怕你第一次来,也会“一”见如故。此时,鸡汤已经上桌,先喝上满满一碗鸡汤,就着火烧辣子蘸水,狠狠地吃上几块鸡肉。我以为人间美味就在此,可追忆,不可辜负。
卸下一天的疲惫,三五好友相聚,安静惬意地围坐在这个农家小院的树荫下,煮上一锅菌汤,这看似简单的生活,不就是一份不曾离去的幸福吗?

供稿:板桥镇人民政府 宋黎明
编辑:杨宣娇|编审:莽红升 邹 丽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ongyangxinwenwa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