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江沧荣,一个稳住了的村庄
在潞江镇坝湾村的沧荣小组,小组长包明先向北京来调研的几个小伙子说:“在旧社会人是越搬越穷,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越搬越富。别看我们这里是山卡卡,但家家户户吃穿不愁,小日子也未必见得比城里差。我们得感谢共产党,也感谢移民局。”
沧荣位于潞江镇坝湾村,是坝湾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杭瑞高速潞江收费站下,沿六曼公路往怒江方向继续行驶十多分钟,即将进入潞江集镇靠公路左侧的第一个村子。
进入沧荣,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气却不失精美瓦蓝色一间二柱石牌坊,牌坊中央嵌有“和谐沧荣”四字。同行人告诉我,这个村子是2008年因小湾水电站建设水库淹没了他们的房屋以及土地才建起来的,由于搬迁到这里的人来自不同的三个乡镇多个村民小组,前后分四个批次,累计搬迁了113户528人,掺杂了汉、彝、白、傈僳、景颇、傣等多个民族,为了减少人与人、户与户、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摩擦,于是便取名为“和谐沧荣”。
接着往里走,是一排排外形大致统一、规划有序的小洋楼。当问及为什么会出现外形大致统一房屋内部却出现不同差异的原因,隆阳区搬迁安置办公室(原移民局)领导跟我们解释到:当初在移民搬迁的时候,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很大,一方面为了安抚老百姓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能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个人爱好选择相应户型,于是请设计公司累计设计了24套建房图纸,最后有16个户型被不同的老百姓选用,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情况。
当说到在移民初期老百姓抵触情绪较大的时候,从水寨乡搬迁过来的一个大叔意味深长的回应到:“是啊!那个时候总觉得从老家搬迁出来,要被饿死在这个地方,死活不肯搬,为了这个事情,那段时间我是寝食难安啊!不仅跟前来做工作的政府人员大打出手,还差点患上了焦虑症。但现在,若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谁会轻易回去一趟啊!想来想去,还是这里好在,也不知道自己当初大脑里想的是啥!”惹得大伙哄堂大笑。
走在村内,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另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每家每户大门口都有一辆小汽车,甚至有的人家还有两三辆。村民刘军告诉我,这种现象很正常,在搬迁至此的113户人家中,已经有60多户人家有了10万元以上的小汽车,最差的也是一辆农用三轮,还有一户人家什么都没有,那是因为娃娃在上大学,家里没人会驾驶。
刘军今年38岁,一眼看上去就很有实干精神,他是瓦窑镇坡脚村搬迁过来的。他说:“从老家搬过来,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受益增多了,姑且不说每人每年600块的生活补助,就拿产业这一块来讲,来到这里我办个了养猪场,去年出栏肥猪200多头,纯收入达到了70多万元,还有就是潞江坝的气候种啥有啥,现在种了2.5亩的火龙果,哪怕价格再低,每年也有一两万元的收入,还有9亩芒果,每年保底也有三四万的收入,比起在老家的时候收入简直翻了不知多少个倍;另一方面就是交通,客运站就在村门口,外出的时候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学校也在集镇上,从家到学校也是一眨眼的功夫,还有菜市场、卫生院的那更不用多少,总体来说搬迁过来可以用百利无一害来概括。”
村民刘玉花也是从瓦窑镇搬过来的,今年41岁,她利用自己家临街的优势,自己开了个小餐馆,他们家的特色是手撕鸡,我们的午饭就是在那里吃的,味道还不错。她跟我说之前她跟丈夫是靠打零工过日子的,生活算不上苦楚,但也没现在这样安逸,现在仅她的这个餐馆每年就能赚个五六万元,还有火龙果跟芒果等种植收入每年保底也有三四万块,比起村里很多农户算不上富裕,但至少比之前要好很多。
小组长包明先告诉我:“在我们这,年收入十多万根本不算什么!年收入四五十万以上的大有人在。”他跟我介绍,在这113户人家中,养猪大户有18户,现在又有3户正在搭建圈舍;养牛大户有5户;养羊大户2户;还有不计其数的芒果、火龙果、蔬菜种植大户,还有20户左右的人家不种不养,那是因为人家有更大的生意在做。
“俗话说:龙上天借棵树,我们就是这样子的!”包明先说:“要不是因为修建小湾水电站把我们搬迁到这里来,还给我们分了土地,我相信有的人一辈子都过不上现在的日子。”他跟我介绍,在移民的后期扶持过程中,国家不仅给他们做了种植培训、养殖培训,还为他们带去了数以千万计的项目扶持,农户种植火龙果,每亩每年有400元的补助 就拿集体经济来讲,现在他们建成了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一个、占地面积20亩的水果交易市场一个、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水果仓库一个,就以上三项他们的集体经济就达到了12万元,还有在建的800多平方米的集体商铺,一经建成,他们的集体经济将年超30万元。
夜幕降临,炎热退去,坐在小组活动室外的芒果树下,广场上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不时飘来阵阵芒果熟透的香甜——那是汗水浇灌出来的甜。看着广场围栏上挂着的横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九个大字仿佛格外耀眼。
通讯员: 赵仁贤
编辑:金 润 杨雅楠|编审:莽红升 郭巾菱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