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让爱在生命终点延续
“虽然我是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但在思想境界方面我由衷地佩服我的老伴。”83岁的老民政人赵金智,红着眼眶向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们说道。“2013年,首先提出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做研究的是她,她一生胸怀大爱,是个开明的人,同时她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在此感谢我老伴的付出,也向所有的女性致敬。”
赵老口中的老伴,名叫段立新,曾是一位乡村教师,上世纪70年代调进保山市民政局直属单位,直至退休。2023年11月13日,段奶奶因病去世,为实现她的遗愿,家人将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大理医学院,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再次“执教”。段奶奶也成为保山市首例成功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段奶奶的小儿子说,他母亲在遗嘱中强调,“我死后,丧事要破旧立新,不做封建迷信活动,不接受花圈、丧葬礼仪,要静丧。我之所以要捐献遗体,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赶时髦,更不是儿孙不孝,而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想为党和人民做最后的贡献。”
赵金智夫妇退休前都从事民政工作,在职时他们经常走基层,倡导移风易俗,推行殡葬改革。2013年,老两口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念头,并开始悄悄地为捐献遗体做准备,“我是学林学的,从事民政工作30多年,对林木和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希望能做一个榜样,为国家、为子孙节约土地,为后人留下青山绿水……”,赵金智老人抚摸着为妻子写下的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说出了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和深沉厚爱。
赵金智老人的简报摘抄
2016年8月,老两口召开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会议,公布了早已准备好的遗嘱,那一夜,一家人彻夜无眠,两位老人的开明和豁达,让家人钦佩,但想到不留骨灰将遗体捐给医疗机构,大家一时都难以接受。
为了可以顺利实现遗体捐献,两位老人到保山市红十字会做了遗体捐献登记,同时还到司法证明机构做了捐献公证,让他们的心愿获得法律层面的保障。
赵金智老人说,他和老伴在遗嘱中写过,待他们走后,植树节那天(也是赵金智老人的生日),就让子孙们到太保山选个位置,并排种上两棵青松,面向施甸老家,一了树葬遗愿,二了落叶归根的祖训。
“只要子孙们能时常照料,让树木枝繁叶茂,就算是尽到孝道了。”赵爷爷的话语说得很平静,却让在场所有人动容落泪。
2023年11月13日,段奶奶去世后,遗体如愿捐献给了大理医学院,在大理医学院有一面荣誉墙,段奶奶的生平事迹和照片都将放在墙上,供后人缅怀纪念。
段奶奶的小儿子赵琛哽咽地说:“我们尊重老人的决定,也钦佩他们的行为,但心里还是有些许难过。我跟女儿说,以后想奶奶了,就去大理医学院看看……”
在赵金智老人心里,老伴并没有远去,只是去赴了十年前的约定,继续为国家医学事业做贡献,帮助更多人解除病痛。“老伴陪了我一辈子,守了我一辈子,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就去陪着她,守着她”。
都说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结束,但段立新和赵金智这对民政老夫妇,却以生命接力生命,将大爱留在人间,相约“为松”,让爱在生命终点延续!

供稿:隆阳区红十字会 金 花
编辑:张晓玲|编审:莽红升 李金洁
责编:杨 伟
新闻采访热线:0875-2160649
新闻投稿邮箱:lyqxmt@163.com
